福王入京后也去见了兄长泰昌皇帝,但是泰昌身体已经很差,两人只单聊了几句。

  他的病情有些加重,目前全靠牛黄类药物缓释。

  这几天跟朱由校交心谈论,很认可他的藩王入京计划。

  由叛乱案牵扯到的福王开这个头,天下都会支持称赞。

  大明的宗室目前拖累越来越大,从此开始变革,确实是载入史册的英明举动。

  通过父子二人交心谈话,朱常洛还知道朱由校真正的本事还远远没有施展出来。

  可是九月十八日,他再次病重。

  朱常洛头痛病又严重了,四肢麻木加重了,麻木到感觉不到四肢的存在。原来在下人搀扶下还可以走路,现在两条腿就像有千斤重,连移动都不能了,手臂也抬不起来了。

  稀米粥咽不下去了,稍有几粒米就会呛嗓子;耳鸣、听别人讲话就像闷雷声,朱由校和李贵妃讲话只能把语速放慢;视力严重下降,有时看人的面孔已经模糊了。

  脉搏跳动很慢很微弱了,朱由校知道这是血液流动慢造成的供血严重不足引起的症状,脑血栓已经把血管堵塞满了。

  这一回没有什么雷雨天气,没法冒险用引雷的办法续命了。

  内阁、六部托孤大臣们都来看望泰昌皇帝,老臣们的到来泰昌精神好多了,他们与皇帝交流,还必须细声慢语,时断时续。

  讨论了许多畅想,又回到选择陵墓、谥号的事。

  他们开始讨论泰昌皇帝驾崩后的善后事宜,包括泰昌皇帝大丧准备工作及其规模步骤。

  现在在泰昌皇帝很清醒,于是下旨从他开始,皇帝的陵寝规模和造价不能招过长陵、定陵的两成。用节省出来的钱为前线将士增加兵甲装备。

  “人死如灯灭,皇帝也是人,与百姓无异,死人少花钱,活人少受罪。

  朕大行以后,太子要将大明许多陋俗需要改变,现在提倡的百家争鸣并不是死搬硬套秦时文化,用他的话说就是因地制宜,因时而化。”

  “儿臣遵旨。”朱由校认真将父皇的话听了进去。

  托孤大臣们也认真地点头回应。

  泰昌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朕与太子长谈了几天,才发现太子已经开始改革了,他的新政与改革无论在军事上,在政治上,经济文化上,都有了长远计划。诸位也都配合的不错。”

  “臣等应该的,日后一定持续鼎力继续配合!”大臣们认真回答。

  李贵妃最后也补充了一句,表示一定支持太子的新政。

  泰昌皇帝稍微休息了一会,接着讲道:“朕弟福王拥有的财富比朝廷多得多,他自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。大明东北战乱,西南不稳,他富可敌国可曾为国家出国一文钱?”

  “这次太子监国收回他的特权,他的财产是参与叛乱的所有叛臣的六七倍,这些财产可是民脂民膏,将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。”

  泰昌皇帝喝了两口米汤,又开始咳嗽了,还咳出了血。稍微喘息片刻接着说道:

  “前天福王来看朕,痛心疾首地说,他绝定把大部的财产捐给国家,土地交给太子监国经营,王府搬到京城。土地收入他只要一半,另一半交给国家搞建设,他要给其他藩王带个头。

  “朕甚是欣慰,浪子回头金不换呀!福王还是王爷,并且是好王爷!”

  众人微微一笑,抠门的福王哪能算好王爷,但是他乖乖送钱的时候当然是好王爷啦~

  朱常洛继续对众人跟道:

  “按照太子监国的计划发展下去,给他三十年时间,大明将在各方面站在世界前列,只可惜朕看不到了。

  各位老臣是我大明的泰山北斗,太子登记后有各位全力支持,大明有望赶超太祖、成祖盛世~”声音越来越小,泰昌皇帝又昏睡过去了。

  他今天说的时间很长了,他已经很累了。

  张维贤、方从哲、黄克瓒、黄嘉善、李汝华、韩爌和周嘉谟这七位重臣感概不已,泰昌临终前还在为太子铺路。慢慢退了出来,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惊醒熟睡的泰昌皇帝。

  赶来服侍的李贵妃和朱由校相对默然,不禁潸然泪下。

  泰昌断断续续谈了很多,今天看起来精神好转了。两人清楚这是回光返照,没有雷电电击,朱由校也是回天乏力了。

  现在他发现父皇在几十年太子生涯中一直在学习思考,否则不可能这么快就能接受自己的变革思想。

  要是他长寿的话有可能比隆庆皇帝还要有成效,但是他的短板是沉湎酒色,纵欲淫乐,导致身体日益羸弱,即使不被药死也不会长寿。

  首席军机大臣英国公张维贤、首辅方从哲、刑部尚书兼工部尚书黄克瓒、兵部尚书黄嘉善、户部尚书李汝华、大学士韩爌、司礼监秉笔太监刘若愚共同商议泰昌皇帝的陵墓选择、谥号的事。

  陵墓选在天寿山南麓长陵西北,取名庆陵。

  规制按万历皇帝的定陵缩小两倍建造,即日开始设计建造。建成后将皇后:郭氏、王氏、刘氏与天启皇帝合葬。

  谥号计划取美谥,就不用历史上的光宗了。

  耀宗、德宗、肃宗、赞宗、颂宗、彰宗,最后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。最后考虑肃宗比较合适。

  泰昌皇帝醒了,父子俩又讨论朱由校该用什么年号,父子觉得天启比较气派,有特别的意义。

  他又嘱托李贵妃,不封皇后,这皇宫就让朱由校做主,她资历太浅、能力镇不住。以后作为太妃,享受尊敬与荣华,给朱由校打配合,绝不会亏待的。

  李贵妃也深表认同。

  泰昌为了抓紧安排后事,九月十九日早朝只能延迟一次了。

  这天,泰昌又见托孤大臣们,除了还在的首席军机大臣张维贤、首辅方从哲、内阁大学士韩爌、吏部尚书周嘉谟、刑部兼工部尚书黄克瓒、兵部尚书黄嘉善、户部尚书李汝华、礼部尚书孙如游、成国公朱纯臣九位大臣。

  这回不叫杨涟了。

  泰昌皇帝又嘱托他们尽心辅佐太子监国做了不起的帝王,争取恢复洪武、永乐充沛的武德。

  之后更没有精力了,先休息续命一阵。

  本章已完成!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泰空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:我不是木匠皇帝,大明:我不是木匠皇帝最新章节,大明:我不是木匠皇帝 xbiquges.com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